
来源:中公陕西特岗教师考试网 时间:2025-04-24 10:44:28
关于注意的品质是经常容易考到的知识点,尤其是对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以及注意的分散之间的区分。关于注意的品质在考试中经常以例子的形式来考察考生对其定义以及影响因素的掌握与理解情况。为了把帮助考生能对注意的品质正确的掌握和理解,下面本文注意品质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总结梳理,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1)注意范围的概念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这体现的是注意的空间特征。比如生活中常说的“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都体现了一个人注意的广度。
(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排列的越紧密越有规律,相互之间越能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注意的广度就越大。比如对“3.1414141414……”比“3578%¥&*6¥#”的注意范围大。
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一般来讲,活动任务越复杂,需要关注的细节越多,注意的范围机会越小。
③个体的知识经验。一般而言,经验丰富的专家更能做到一目十行。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
(1)注意稳定性的概念
注意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在一个对象上维持的时间越长,代表注意力越集中。比如,医生可以持续数小时为患者做手术,体现了医生的注意稳定性好。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注意稳定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稳定性一般是指,注意要维持在同一种活动中即可,即使活动中变换了不同对象。比如,学生做功课时,一会儿在思考,一会儿在查阅资料,一会儿写写算算。虽然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变换了不同的注意对象,但是注意始终保持在做功课上,所以属于注意的稳定性。狭义的稳定则是指,注意只能保持在同一个对象上,不能变换其他对象。
(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关的概念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又可称“分心”,是注意稳定性的相反品质。注意的分散一般是指:①注意力由事物A转向事物B。②意识水平低。③注意力被动转移。④具有消极作用。
注意的起伏也称注意的动摇,是指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经 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注意的起伏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可避免。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注意的起伏可以防止疲劳,一般而言具有积极作用,不要与注意的分散混淆。
(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
②有无坚定的目的
③个人主观状态
3.有注意的分配
(1)注意分配的概念
注意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比如,教师可以一边讲课,一边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
(2)注意分配的条件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比如“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属于注意的分配。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具有内在联系。比如“歌手可以自弹自唱”“弹”与“唱”的属于同一首歌,具有内在联系,属于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注意转移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去。比如“学生上完语文课,就主动拿出了数学课本为下面数学课做准备。”
注意的转移VS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转移是人们有意识的、主动的将注意力有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一般具有积极作用。
注意的分散则是指人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的、被动的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具有消极作用。
注意的转移VS注意的分配:
注意在转移时,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比如,小明一会儿写数学作业,一会儿写物理作业。
注意的分配,几种活动必须是同时进行的。比如,老司机一边操纵骑车,一边注意路况。
【小试牛刀】
1.学生在记古诗词时,会眼、耳、手、脑并用,这是注意的( )。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性
1.【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其中,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干中,学生在记古诗词时,眼、耳、手、脑并用,说明学生,通过看、听、写和想,多种方法来记忆单词,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体现了注意的分配。C项正确。